close
沒有“結界” 上海冬天其實常飄雪。 來自:【新民周刊】
您的位置:首頁>封面> 沒有“結界” 上海冬天其實常飄雪
閱讀提示:上海的降雪很多時候是以雨夾雪的形式出現的,不容易形成明顯的積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眾認為上海不怎麼下雪。
盼望著,盼望著,天遂人願,今年的雪終於來瞭。 上海為什麼不下雪? 上海什麼時候才下雪? 是每個冬天魔都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往年的雪,有的下在你看不到的區域,有的下在你熟睡的時分,有的甚至可能下在你記憶的盲區裡,總而言之,其實它幾乎每年都不曾爽約。
當周邊的城市一個接一個地被大雪覆蓋時,上海人隻能 望天興嘆 :是不是這雪沒拿到上海戶口所以落不下來。1月24日下午,雪花終於沖破瞭城市上空的 結界 ,一時間,日常高速運轉的上海變成瞭驚艷的童話世界,隨處可見小小的袖珍雪人,堆雪人的主角少不瞭小朋友,但很多大人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一場大雪給上海人帶來瞭歡樂和童心。
而相比之下,氣象局的工作人員看到雪則沒那麼興奮瞭,《新民周刊》采訪到瞭上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的首席服務官張瑞怡,她表示: 作為氣象工作者,我們每年都會碰到雨雪冰凍的情況,所以不會特別激動。這一次的雪我們預測到會比較明顯,所以還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 對付 它。
1月24日上午10時30分,氣象局啟動瞭重大天氣的應急響應,在降雪前是四級響應,之後調整到三級響應,25日則進入瞭道路結冰的二級響應。具體來說,整個氣象局進入瞭應急值班工作狀態,有一些崗位會增加人手,主要業務單位領導會加入業務一線值班,開始降雪之後,每兩三個小時還會進行一次人工的加密觀測,測量雨雪量和雪深,然後再匯總看全市的情況。
辛苦工作之餘,張瑞怡和《新民周刊》聊到瞭上海歷史上的幾次大雪,並且澄清瞭 上海已經十年沒怎麼下雪 的說法,其實上海每年都有雪。
一場真正的大雪如今在上海可能要比恒隆裡的各大品牌都顯得奢侈,但是要知道,上海歷史上可真下過不少大雪。
張瑞怡告訴《新民周刊》,上海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大雪冰凍的記錄。在《上海縣志》中, 積雪二三尺 黃浦冰 冰凍累月 這樣的記載隨處可見。這些記錄中,以明末清初的嚴寒最為顯著,康熙年間幾乎每一年都記錄有大雪冰凍天氣。而萬歷十七年(1589年)甚至有農歷六月飛雪的記載: 月中飛下,紛若吹絮,擘之皆六出 。
還有一些嚴重的雪災發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1892年底至1893年初,一場 世紀寒潮 席卷全國,上海徐傢匯日最高氣溫隻有-7℃,福州大雪紛飛,廣西 絮雪盈天,連降三日 ,這次紀錄至今都未被打破。據《上海氣象志》記載,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四日(1893年1月),大雪奇寒,1月共出現9個雪日,為上海歷史之最,三名乞丐在大南門街頭被活活凍死。
這一年也是上海歷史上積雪深度最大的一年,1月29日徐傢匯積雪深度達到瞭29厘米。民國元年(1912年)12月28日,一些地方積雪18厘米,當時的工部局為防止電車軌道內的積水冰凍,特派12輛電車徹夜全路段繞行。
1948年1月8日,上海再次迎來降雪,大雪蓋住瞭數十年戰亂下上海的瘡痍面目。昔日的垃圾船已變成座座白色小山;外白渡橋上求乞老丐發須沾雪,儼如聖誕老人;西藏路各傢舞廳門口,一如往昔地排著汽車,客人們留戀舞場的時間並未因天寒而縮短。與此同時,當日的報紙上刊發瞭一首署名為 范湯 的《雪花謠》: 雪花飄,雪花飄,雪花飄時風如刀,腹饑身寒苦難熬。千元鈔,萬元鈔,大鈔發行節節高,物價狂漲如怒潮。果腹無鈔買油條,遑論棉袍,妻啼兒又嚎!
可以說民國在大雪中開始,也在大雪後結束瞭。
建國後,上海的嚴重雪災主要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1970年3月12-13日,全市普降大雪,青浦縣最大積雪深度17厘米,電線結冰5-10厘米。壓斷3.5萬伏以上高壓線48根,傾折電桿、電話線桿、廣播線桿數萬根,造成大面積停電、停水。上海至各地有線通信中斷,火車、電車停駛。
1977年1月28-30日,持續3天大雪加嚴寒,前雪未化,2月8-9日又下大雪,市郊積雪均在10-20厘米。積雪和結冰引發交通事故47起,醫院裡骨折病人達兩千多人。
1984年1月17、18日,積雪壓塌房屋、倉庫、草棚,壓壞物資。市保險公司受理倒塌賠案264件,賠款115萬元,車站滯留瞭2.1萬多名乘客。
近年來讓人印象最深的降雪是發生在2008年的年初。2008年1月出現的連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其影響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史罕見的。1月25日下午起至2月3日,上海全市普遍出現雨雪冰凍天氣,部分統計數據創造瞭新的歷史紀錄,市區累計雨雪量達70.1毫米,是建國以來最大的年份; 2月2日崇明積雪深度達23厘米,是建站以來最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為上海1964年以來之最長。
盡管如此,與同緯度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仍屬於降雪較少的那一個,《申報》曾刊載過一篇題為《京滬氣候比較》的文章,文中寫道: 雪天南京十日,上海七天,台中化糞池清理每聞南京下雪時,上海降雨。雖不盡然,而南京雪天較多,確為事實。如民國十四年,南京降雪九日,上海祇二日;民國十八年,南京有二十天見雪,上海僅八日耳。
跟20世紀相比,近二三十年上海的降雪量明顯減少瞭,張瑞怡告訴《新民周刊》,降雪量變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跟同緯度其他城市對比,上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會更加明顯,冬季海表溫度和海平面的氣溫都比陸地要高。上海整個突出在海裡面,三面環水,位於長江入海口,緊靠杭州灣,東濱黃海和東海,因此受海洋的影響比其他城市更多,也會更暖一些。
除瞭濱江臨海的地理因素,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和城市熱島作用對降雪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在過去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瞭0.7度,上海也裹挾其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上海年平均氣溫的升溫率為每100年上升1.43℃,接近全球平均數額的2倍,而近年來,上海年平均氣溫每10年就會上升0.87℃。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降雪的溫度條件越來越難滿足。此外,是城市的下墊面改變瞭,原來農田多,現在則變成瞭水泥路面和高樓大廈,城市熱島效應會更加顯著。
2008年1月,全國都被一場雪災困在瞭傢裡,上海也未能幸免。當時第一代iPhone才剛剛發售幾個月,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陪伴我們度過漫漫雪夜的是一場網絡時代的直播狂歡。1月27日,大雪正酣,香港某網站的成人貼圖區出現瞭一組疑似陳台中通馬桶價錢公子與某女星的艷照,這些文圖內容被迅速復制到瞭大陸網站論壇。城市交通近乎癱瘓,天涯上的發帖刪帖之爭卻好不熱鬧,整件事情朝著失控的狀態一路狂奔。隨後的幾年,大雪倒沒下過幾場,吃瓜群眾的狂歡卻始終此起彼伏。
2011年1月19-20日的一場瑞雪初霽時,恰逢世紀公園的 梅花蠟梅展 開幕,3000株金黃色的蠟梅全部盛開,還有7000株梅花含苞待放。上海市民難得看到瞭臘梅映雪的美景。
朋友圈曬雪的熱情,則是從2016年1月開始的。有的照片是在路燈下拍的,飄雪比較明顯,有的台中通水管則隔著窗玻璃完全看不清,大多數市民都是在朋友圈裡看完瞭這場雪。上海的雪也趕上瞭 互聯網+ 的熱潮。
而今年的雪,被氣象局定義為 2008年以來最明顯的一次降雪過程 ,其 明顯 包括三個方面的衡量標準:范圍,雨雪量(如果下的是純雪則稱作降雪量,但是上海基本上都是雨夾雪),積雪深度。
從1月24日下午到27日白天,上海出現瞭兩場明顯的雨雪天氣。上海市民在這個周末感受瞭降雪的各種形態:從星星點點狀似 頭皮雪 的零星小雪,到紛紛揚揚的 鵝毛大雪 ,再到雨雪並下的雨夾雪
不光是上表中列出的幾場大雪,上海其實幾乎每年都曾降雪,但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張瑞怡說, 氣象上,關於降雪日的記錄有明確規定,即一日中凡有雪、陣雪、霰、米雪、冰粒、雨夾雪、陣性雨夾雪、雪暴不論其量大小(包括微量),均記為雪日。當氣象觀測站報告有上述天氣現象出現時,我們便可以定義上海出現降雪天氣。根據這些正式記錄,上海的常年平均降雪天數在6-7天。
上海的降雪很多時候是以雨夾雪的形式出現的,不容易形成明顯的積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眾認為上海不怎麼下雪。有時候降雪出現在夜間,早晨起來或還有一些積雪,但白天也就化掉瞭,一些起得晚的朋友甚至可能不知道下過雪。
降雪落區的分佈不均,也是造成下雪印象缺失的另一個主因。今年中心城區的最大積雪深度隻有4厘米,而2011年則有6厘米。但是2011年的降雪南北差異非常大,北部地區降雪量較少,南部金山的積雪卻達到瞭11厘米,住在北邊的人可能就感受不到下過大雪。公眾會覺得上海的雪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正如我剛剛所說,上海的地理條件比較特殊, 張瑞怡說, 上海的降雪當中有近一半都是冷流降雪,它是由冷空氣經過溫暖海面形成的降雪。其特點是量小、時間短,而且一般也不會形成積雪,東部地區更明顯一點,所以說可能隻有浦東的人能偶爾看到雪花飄落,其他地區的居民可能就會以為上海沒有下雪。
當被問及坊間流傳的 結界說 時,張瑞怡嚴肅地告訴《新民周刊》: 不存在結界這種東西的,真要是有災害到來瞭,上海也是躲不掉的。 在自然面前,要常保持防災減災的意識,不能松懈。
您的位置:首頁>封面> 沒有“結界” 上海冬天其實常飄雪
閱讀提示:上海的降雪很多時候是以雨夾雪的形式出現的,不容易形成明顯的積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眾認為上海不怎麼下雪。
盼望著,盼望著,天遂人願,今年的雪終於來瞭。 上海為什麼不下雪? 上海什麼時候才下雪? 是每個冬天魔都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往年的雪,有的下在你看不到的區域,有的下在你熟睡的時分,有的甚至可能下在你記憶的盲區裡,總而言之,其實它幾乎每年都不曾爽約。
當周邊的城市一個接一個地被大雪覆蓋時,上海人隻能 望天興嘆 :是不是這雪沒拿到上海戶口所以落不下來。1月24日下午,雪花終於沖破瞭城市上空的 結界 ,一時間,日常高速運轉的上海變成瞭驚艷的童話世界,隨處可見小小的袖珍雪人,堆雪人的主角少不瞭小朋友,但很多大人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一場大雪給上海人帶來瞭歡樂和童心。
而相比之下,氣象局的工作人員看到雪則沒那麼興奮瞭,《新民周刊》采訪到瞭上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的首席服務官張瑞怡,她表示: 作為氣象工作者,我們每年都會碰到雨雪冰凍的情況,所以不會特別激動。這一次的雪我們預測到會比較明顯,所以還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 對付 它。
1月24日上午10時30分,氣象局啟動瞭重大天氣的應急響應,在降雪前是四級響應,之後調整到三級響應,25日則進入瞭道路結冰的二級響應。具體來說,整個氣象局進入瞭應急值班工作狀態,有一些崗位會增加人手,主要業務單位領導會加入業務一線值班,開始降雪之後,每兩三個小時還會進行一次人工的加密觀測,測量雨雪量和雪深,然後再匯總看全市的情況。
辛苦工作之餘,張瑞怡和《新民周刊》聊到瞭上海歷史上的幾次大雪,並且澄清瞭 上海已經十年沒怎麼下雪 的說法,其實上海每年都有雪。
一場真正的大雪如今在上海可能要比恒隆裡的各大品牌都顯得奢侈,但是要知道,上海歷史上可真下過不少大雪。
張瑞怡告訴《新民周刊》,上海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大雪冰凍的記錄。在《上海縣志》中, 積雪二三尺 黃浦冰 冰凍累月 這樣的記載隨處可見。這些記錄中,以明末清初的嚴寒最為顯著,康熙年間幾乎每一年都記錄有大雪冰凍天氣。而萬歷十七年(1589年)甚至有農歷六月飛雪的記載: 月中飛下,紛若吹絮,擘之皆六出 。
還有一些嚴重的雪災發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1892年底至1893年初,一場 世紀寒潮 席卷全國,上海徐傢匯日最高氣溫隻有-7℃,福州大雪紛飛,廣西 絮雪盈天,連降三日 ,這次紀錄至今都未被打破。據《上海氣象志》記載,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四日(1893年1月),大雪奇寒,1月共出現9個雪日,為上海歷史之最,三名乞丐在大南門街頭被活活凍死。
這一年也是上海歷史上積雪深度最大的一年,1月29日徐傢匯積雪深度達到瞭29厘米。民國元年(1912年)12月28日,一些地方積雪18厘米,當時的工部局為防止電車軌道內的積水冰凍,特派12輛電車徹夜全路段繞行。
1948年1月8日,上海再次迎來降雪,大雪蓋住瞭數十年戰亂下上海的瘡痍面目。昔日的垃圾船已變成座座白色小山;外白渡橋上求乞老丐發須沾雪,儼如聖誕老人;西藏路各傢舞廳門口,一如往昔地排著汽車,客人們留戀舞場的時間並未因天寒而縮短。與此同時,當日的報紙上刊發瞭一首署名為 范湯 的《雪花謠》: 雪花飄,雪花飄,雪花飄時風如刀,腹饑身寒苦難熬。千元鈔,萬元鈔,大鈔發行節節高,物價狂漲如怒潮。果腹無鈔買油條,遑論棉袍,妻啼兒又嚎!
可以說民國在大雪中開始,也在大雪後結束瞭。
建國後,上海的嚴重雪災主要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1970年3月12-13日,全市普降大雪,青浦縣最大積雪深度17厘米,電線結冰5-10厘米。壓斷3.5萬伏以上高壓線48根,傾折電桿、電話線桿、廣播線桿數萬根,造成大面積停電、停水。上海至各地有線通信中斷,火車、電車停駛。
1977年1月28-30日,持續3天大雪加嚴寒,前雪未化,2月8-9日又下大雪,市郊積雪均在10-20厘米。積雪和結冰引發交通事故47起,醫院裡骨折病人達兩千多人。
1984年1月17、18日,積雪壓塌房屋、倉庫、草棚,壓壞物資。市保險公司受理倒塌賠案264件,賠款115萬元,車站滯留瞭2.1萬多名乘客。
近年來讓人印象最深的降雪是發生在2008年的年初。2008年1月出現的連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其影響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史罕見的。1月25日下午起至2月3日,上海全市普遍出現雨雪冰凍天氣,部分統計數據創造瞭新的歷史紀錄,市區累計雨雪量達70.1毫米,是建國以來最大的年份; 2月2日崇明積雪深度達23厘米,是建站以來最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為上海1964年以來之最長。
盡管如此,與同緯度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仍屬於降雪較少的那一個,《申報》曾刊載過一篇題為《京滬氣候比較》的文章,文中寫道: 雪天南京十日,上海七天,台中化糞池清理每聞南京下雪時,上海降雨。雖不盡然,而南京雪天較多,確為事實。如民國十四年,南京降雪九日,上海祇二日;民國十八年,南京有二十天見雪,上海僅八日耳。
跟20世紀相比,近二三十年上海的降雪量明顯減少瞭,張瑞怡告訴《新民周刊》,降雪量變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跟同緯度其他城市對比,上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會更加明顯,冬季海表溫度和海平面的氣溫都比陸地要高。上海整個突出在海裡面,三面環水,位於長江入海口,緊靠杭州灣,東濱黃海和東海,因此受海洋的影響比其他城市更多,也會更暖一些。
除瞭濱江臨海的地理因素,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和城市熱島作用對降雪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在過去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瞭0.7度,上海也裹挾其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上海年平均氣溫的升溫率為每100年上升1.43℃,接近全球平均數額的2倍,而近年來,上海年平均氣溫每10年就會上升0.87℃。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降雪的溫度條件越來越難滿足。此外,是城市的下墊面改變瞭,原來農田多,現在則變成瞭水泥路面和高樓大廈,城市熱島效應會更加顯著。
2008年1月,全國都被一場雪災困在瞭傢裡,上海也未能幸免。當時第一代iPhone才剛剛發售幾個月,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陪伴我們度過漫漫雪夜的是一場網絡時代的直播狂歡。1月27日,大雪正酣,香港某網站的成人貼圖區出現瞭一組疑似陳台中通馬桶價錢公子與某女星的艷照,這些文圖內容被迅速復制到瞭大陸網站論壇。城市交通近乎癱瘓,天涯上的發帖刪帖之爭卻好不熱鬧,整件事情朝著失控的狀態一路狂奔。隨後的幾年,大雪倒沒下過幾場,吃瓜群眾的狂歡卻始終此起彼伏。
2011年1月19-20日的一場瑞雪初霽時,恰逢世紀公園的 梅花蠟梅展 開幕,3000株金黃色的蠟梅全部盛開,還有7000株梅花含苞待放。上海市民難得看到瞭臘梅映雪的美景。
朋友圈曬雪的熱情,則是從2016年1月開始的。有的照片是在路燈下拍的,飄雪比較明顯,有的台中通水管則隔著窗玻璃完全看不清,大多數市民都是在朋友圈裡看完瞭這場雪。上海的雪也趕上瞭 互聯網+ 的熱潮。
而今年的雪,被氣象局定義為 2008年以來最明顯的一次降雪過程 ,其 明顯 包括三個方面的衡量標準:范圍,雨雪量(如果下的是純雪則稱作降雪量,但是上海基本上都是雨夾雪),積雪深度。
從1月24日下午到27日白天,上海出現瞭兩場明顯的雨雪天氣。上海市民在這個周末感受瞭降雪的各種形態:從星星點點狀似 頭皮雪 的零星小雪,到紛紛揚揚的 鵝毛大雪 ,再到雨雪並下的雨夾雪
不光是上表中列出的幾場大雪,上海其實幾乎每年都曾降雪,但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張瑞怡說, 氣象上,關於降雪日的記錄有明確規定,即一日中凡有雪、陣雪、霰、米雪、冰粒、雨夾雪、陣性雨夾雪、雪暴不論其量大小(包括微量),均記為雪日。當氣象觀測站報告有上述天氣現象出現時,我們便可以定義上海出現降雪天氣。根據這些正式記錄,上海的常年平均降雪天數在6-7天。
上海的降雪很多時候是以雨夾雪的形式出現的,不容易形成明顯的積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眾認為上海不怎麼下雪。有時候降雪出現在夜間,早晨起來或還有一些積雪,但白天也就化掉瞭,一些起得晚的朋友甚至可能不知道下過雪。
降雪落區的分佈不均,也是造成下雪印象缺失的另一個主因。今年中心城區的最大積雪深度隻有4厘米,而2011年則有6厘米。但是2011年的降雪南北差異非常大,北部地區降雪量較少,南部金山的積雪卻達到瞭11厘米,住在北邊的人可能就感受不到下過大雪。公眾會覺得上海的雪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正如我剛剛所說,上海的地理條件比較特殊, 張瑞怡說, 上海的降雪當中有近一半都是冷流降雪,它是由冷空氣經過溫暖海面形成的降雪。其特點是量小、時間短,而且一般也不會形成積雪,東部地區更明顯一點,所以說可能隻有浦東的人能偶爾看到雪花飄落,其他地區的居民可能就會以為上海沒有下雪。
當被問及坊間流傳的 結界說 時,張瑞怡嚴肅地告訴《新民周刊》: 不存在結界這種東西的,真要是有災害到來瞭,上海也是躲不掉的。 在自然面前,要常保持防災減災的意識,不能松懈。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